Saturday, June 04, 2011

國民教育 x 1164 x 夢想

Yan問我理想的國民教育:

劣質的國民教育消費學生情緒對國旗國歌要有生理心理反應,只有一套認可的愛國忠黨;劣質的國民教育將眾榮耀都歸算祖國並倚靠它的好處,我總希望起碼有比從前的「放認關爭」有更廣闊的公民視野,念鄉情,感恩地土,思考歷史和文化,回應今日處境。
官方口徑必然存在,我也不怕它們的論述,就教兒女食魚拆骨吧。
我們承認沒有一個制高點去籠统整個中國,那就橫看成嶺側成峰的認識中國吧:用余華《十個詞彙裡的中國》前言:選擇十個詞彙的理由,因為十個詞彙給予我十雙眼睛,讓我從十個方向來凝視當代中國。國民教育最理想場所是在家中在飯桌上,品味家鄉餸,講幾句家鄉俚語方言,講祖上的職業,講上三代祖藉的腳跡,如我自己是:太祖祠藉湖南,太爺和爺爺發跡上海,帶爸爸走難香港,媽媽是客家人,自己曾在加拿大留學等。故事裡的人物情節帶出累積的經驗及反省的教訓,正正是在建構價值觀和身份歸屬。
藉着整理回憶、身分、情緒、感覺、期望和信念等羣體力場後的說故事:在誠實面對過去的重要大是大非,才能使下一代可減省不必要的文化負累,輕裝上路,在他們的時代重述如逾越節的傳遞之鏈,在他們的社群綻放文化傳统的花香。
先認識我們是地球村村民《如果,世界是個100人的村莊》就已經好好。《愛的教育》講尊嚴與尊重,這些不是中國人著作,卻又何妨呢?
在草食男的民中讀黄花岡烈士《林覺民與妻訣別書》,在直昇機父母群裡受《傅雷家書》感化,搞保育省思甚至反省蘇軾《前赤壁賦》的用之不竭思維,報章新聞論到的地產霸權、釘子戶,我們回想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文士俠心。
重點搞國民教育要整的是是香港人身分,這房間裡的大白象不可不談,陳冠中《我這一代香港人》開首的20多頁是佳篇。
這是我理想的香港中國文化國民教育。

悲歌痛哭終何補,義士紛紛說帝秦 - 郁達夫

當八九天安門廣場的燈熄滅了,蠟燭卻每一年燃點起來。「歷史上有某些事實,是世人竭力想要忘卻的。這些事實與世界上一些美麗的理論格格不入,難免惹人厭煩,被視為眼中釘。...結果呢?世人就閉上了眼睛,對其不聞不問。」清算四人幫後出現了傷痕文學,但允許傷痕文學依然是黨的意志,指導依歸的依然是毛澤東思想,關注的是有沒有對四人幫思想作出批判。我們不要派系的勝利。直到八六年錢鋼的報告文學《唐山大地震》出版『大家的習慣還是原來的習慣,說我們寫一座城市的毀滅和新生吧,當然要寫毀滅,但是落腳點是新生,我就自己跟編輯們說,我們換一換吧,我們寫一個以災難為中心的,以人為中心的,寫真相的。』第一次披露了那麼多的事實,很多災難的事實,告別神話、假話,講真話、說人話。又有劉賓雁先生的報告文學《第二種忠誠》,被文革所摧毀了的人性良知,絕處逢生了。大學生本來就是改革開放的受益者,但作為社會醒覺的良知,看見改革開放出現了的副作用,他們對官倒及腐敗發聲。錢鋼在《唐山大地震》新版時,在序言中說:“本書所記錄的歷史事實,時而被人淡忘,時而又被突然提起。被淡忘的日子,它本應被記憶;而被突然提起,卻每每在不忍回首之時。”唐山大地震是20世紀最慘烈的地震,也是20世紀死亡人數最多的災害事件之一。回望的意義,不僅在於警示與自我保護,也因為人類在災難的黑色背景下能更清楚地認識自己。今天黨很成功的將大學生馴化了,是未來的職場工作人,離開五四文人精神,回歸中國文人的道路:十年寒窗讀,學成文武藝,賣與帝王家,不再領導良知運動。但是我們看見參與的光譜擴大了,這是好的是希望。柔弱的燭光必會每一年燃點起來,縱使好像被视為不合時宜。But we know better讓燭光亮吧

Dream

陳列100個夢惠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