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December 11, 2006

Corruptio optimi pessimum est (Corruption of the Best is the Worst)

Wednesday, September 27, 2006

主日學《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導讀》引言 --- 重建工程

聖靈藉先知以賽亞曾預言被擄巴比倫(Babylonian Captivity)後的一線曙光:「所剩下的、就是雅各家所剩下的、必歸回全能的神。以色列阿、你的百姓、雖多如海沙,惟有剩下的歸回」(賽十21-22)。不止是「人」在被擄之地的歸回,也指著「心」也全歸回耶和華(賽十21)。 不止是城牆和聖殿的重建工程,也是「真以色列人」的重建工程。

「被擄」「歸回」的一代雖有五萬之數,但相比祖先入主迦南以來每代的人口,也衹有嘆惜是「剩下」「逃脫」的小群。當上帝的子民淪為瑪代波斯王伸出王杖施恩所特區經營的一小撮餘民時,他們的神也被輕視為是荒涼廢邑裡的曾經(was)而已。但在「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的記載裡,餘民大膽的宣告耶和華神就是「天和天上的天,萬軍」的護持者,是「地和地上的萬物」之創造者(尼九6)。在宗主國的王儲貴胄殿前、在外邦仇讎跟前、在為敵奸黨面前,以色列人俯仰昂然說:「我們是天地之上帝的僕人」。(拉五11)

同樣是天地之上帝的僕人,以斯拉和尼希米雖是剩下歸回的領袖之一,他們卻無摩西、撒母耳或大衛當年一呼百諾的民望民心。處境上他們要應對政府當局的宗教政策、要恭候隨時而來的突擊偷襲、要應付別有用心的謠言離間、要嚴防近身犬類的中傷出賣、要調解新民之間的貧富問題、要教育民眾對聖殿組織的責務供應以及要聖殿領袖持守純正信仰和身份。在「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裡就處理聖殿重建、聖民重塑和城牆重修各項目的記載,我們可見他們所面對的艱巨工程。

在「以斯拉記」及「尼希米記」的字裡行間沒有眾先知書裡“這是耶和華說的”的聖諭,但我們好像讀到當地當代報紙A1頭條報導「波斯王塞魯士交還耶和華殿器皿給猶大首領 器皿共五千四百件於尼布甲尼撒時期掠來」(拉一11)、在七月份的A4頁我們讀到「耶路撒冷重築以色列神的壇 領袖耶書亞所羅巴伯謹遵律法書」(拉三3)。雖然,於亞哈隨魯王登基當年有全版論述「比施蘭、他別上本亞哈隨魯 控河西猶大原民存心反叛」(拉四7)、中間兩版大頁有省長利宏、書記伸帥及底拿人、亞法薩提迦人、他毗拉人、亞法撒人、亞基衛人、 巴比倫人、書珊迦人、底亥人、以攔人等的聯名奏告猶太人(拉四11);但結局是大利烏王的降旨標題「王尋察瑪代省先王塞魯士召命河西總督達乃 諭供應猶大人神的殿不得有誤」(拉六9),於亞達薛西王二十年尼散月,我們讀到國際新聞版「王詔書大河西省長物資供應 任酒政尼希米建造耶路撤冷城門」(尼二7),雖然由和倫人參巴拉的社評,挑撥嗤笑猶太人(尼四1),亞捫人多比雅更創作街頭標語口號(catch phase)火上加油(尼四3),但耶和華通達以斯拉和尼希米等以色列人的道路,促使他們在萬民眼見耳聞之下、在先天不足的缺乏裡、在不被看好的眾議中,重建工程仍一一的成就。

那個時代的廢墟重建是在以色列民身份應許的重申;今天我們的廢墟,是在電視撈飯的家庭、沒有人關心的社區、消費浪費的價值文化、冷淡無能的教堂信眾。
“If not me, who; if not now, when”我們這一代的重建工程必須由我們這一代的人來做。

香港的中產信徒常被批評是懦弱而又自滿的中層階級,「上不到,下不到」的,既不能抓住最高的知識分子;又不能幫助被生活鞭笞的群眾。在六、七十年代教會派奶粉時期如斯,八、九十年代飄洋望鄉也是,至今天二十一世紀同樣如此,教堂今天漸成了有閒階級的享受,為持守安定繁榮而追求四平八穩(status quo)的緣故,呈現一種窒息的自足、停滯。基督徒的目光就是那麼短淺?所關心的範圍就是那麼狹小?

詩人說:“Oh Lord!thy sea is so great and my ship is so small”(主啊!在你浩瀚汪洋中,我船何其小)
重建的工程既然是如此龐大,我們需要效法以斯拉和尼希米時代的同工精神。就是:---
合一而分工的:「如同一人的聚集」(拉三1)又「各人站在自己的地方」(尼八7);
帶職而全職的:一半做工的建立又一半拿兵器的看守(尼四21)。
想一想:在今天出生的嬰孩極有機會見證二十二世紀的世界、中國、香港,甚至望覺堂;叫我們不安的是,他們成長的榜樣(role-model)會是我們。
我們 --- 就是乖乖的坐在板凳上的禮拜充數者(bench-warmer);就是「苟存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的自命平信徒;就是不需弟兄姊妹勞心操心、不需要教堂資源培訓、也不希望在教會事奉犧牲的教友;我們 --- 就是在受洗禮後已衝線(finish line)的成了,就是在社區中、家庭中、禮拜堂中沉默的大多數(silent majority)。
微小如我們竟然會是二十二世紀的望覺堂、香港、中國、世界的搖籃,能叫我們不汗顏嗎?學道的、初歸信的、我們的下一代就是看我們的以身作則,作基督跟隨者的後來典範。

下一代要站在巨人肩膀上(Standing on the shoulder of the Giants)才可看得更遠。這一代的重建者 --- 以斯拉、尼希米在哪裡?